关于镜架的调整
分类:眼镜调校 阅读:450
镜架出厂时需符合标准尺寸,但标准尺寸的镜架不一定符合具体的配镜者。为了使配镜者达到满意的佩戴效果,要根据每一位配镜者头部、面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因此,镜架调整通常分为标准调校和针对性调校两类。
(一)标准调校
标准调校与配戴者的脸形不相关,目的是使镜架具备出厂时的标准尺寸。调整时遵循“由前往后”原则,即从镜圈向镜腿的顺序,因为对镜架前部所作的调整会直接影响镜架后部形态。对镜架进行标准调校的情况包括:镜架出厂前、镜架展示一段时间之后、割边完毕后、配戴镜架变形后的初始调整。调整过程为:
(1)调整镜架镜面角至170°~180°;
(2)调整双眼的镜圈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;
(3)调整镜腿外张角相等,约为90°~95°夹角;
(4)调整两侧镜腿的身腿倾角一致,即使两镜腿相互平行。使得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;
(5)调整双侧镜腿,并保持双侧镜腿弯点长、垂俯角、垂内角相等;
(6)在平面上调整镜腿的一致性,将镜架两镜腿张开倒置于水平面上,使两镜腿平行,弯曲部相等,两镜腿与水平面平行接触。翻转镜架后,两镜腿走末端与水平面接触;
(7)合拢镜腿,调整镜腿折叠后的均匀性,从后观察镜架,使两镜腿相互平行相叠,或者仅成极小夹角,相交点位于镜架中央且两侧角度相等;
(8)调整鼻托,使左右鼻托对称,高度、角度及上下位置适中;
(9)调整铰链螺丝紧张度,交替开合镜腿,既可保持镜腿张开又无开合阻力感。轻轻晃动镜架时,镜腿仍可保持原位。
(二)针对性调校
人的脸形各不相同,因人而异。针对性调校是要根据配戴者的脸形调整镜架,使其接近或达到理想配适。理想配适指镜架框面均匀地置于鼻子之上,镜腿松紧度适中,镜架重量均匀地分担在鼻梁及双侧耳部。戴上理想配适的镜架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配戴者戴镜的感觉。正确的镜架配适对提高视觉舒适度也很重要。另外,配戴眼镜时,眼镜的重量对鼻根部及耳部的压迫或摩擦都可以影响皮肤、皮下神经、淋巴管的功能。所以整形眼镜时应根据头面部形状设计镜架参数,尽可能减少对皮肤的压迫和神经的刺激。大多数现代镜片,验配时需考虑前倾角度和后顶点距离,所以在配镜过程中镜架的针对性调校就更显重要。镜架针对性整形的顺序和标准整形一样,也是自前向后。针对性调校步骤为:
1.水平调校 需要考虑镜片类型,单光镜片光学中心与瞳孔相对;双光镜两侧子片高度(距离下睑)应相等;渐变镜配镜十字应与瞳孔相对。经过标准整形的镜架不能保持水平说明配戴者的面部不对称,需要进行针对性整形。如左右镜片位置不等高,说明配戴者的两耳位置高低不一。右眼镜片较高,则需将右镜腿抬高,或者将左镜腿放低。反之亦然。不过整形时需注意对倾斜角的影响。
2.调整戴镜后前倾角 使双眼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。从正面观察,左右镜片高度一致,而且笑的时候镜圈不与脸颊接触。如果触及脸颊,则应减小前倾角,或者整形金属镜架的鼻托以增大后顶点距离。配戴渐变镜时,前倾角范围在10°~20°之间,另外为获得最佳矫正视力,后顶点距离应尽量小,约为12~14mm,以不触及睫毛为限。
3.调整镜腿外张角 需要从配镜者正面观察眼镜是否左右偏移,从头上方观察两侧顶点距离是否相等;还需观察镜腿与头部颞侧的距离是否恰当。如果发现左眼镜片距鼻侧较近,则内收左侧镜腿,同样也可外展右侧镜腿。反之亦然。
4.调整镜腿侧弯 镜腿的侧弯应与配戴者头部形状相符,避免镜腿在双颞侧过松或过紧。
5.调整镜腿弯点长 使其与双侧耳尖的位置相符。
6.调整镜腿垂长的弯曲形态 使其与耳后轮廓及头部解剖弯曲一致。
(三)金属镜架调整
金属镜架调整的重点是鼻托和身腿倾斜角、外张角、镜腿弯点长和垂长弯曲形状的调整。金属眼镜架调整的难点是鼻托与鼻梁的相配,镜腿垂长部与耳朵、头部乳突骨的相配。
1.调整外张角时 一只手握镜腿调整钳作辅助钳,钳在镜圈面桩头处,另一只手握平圆钳作主钳,钳在镜腿侧桩头处,向外扭腕增大外张角,向里扭腕减小外张角。
2.调整身腿倾斜角时 一只手握整形钳,钳在镜圈面桩头处作辅助钳,另一只手握整形钳,钳在镜腿铰链前作主钳,向上扭腕,减小身腿倾斜角,向下扭腕,增大身腿倾斜角。
3.调整鼻托间距时 一只手持镜架,拇指与食指分别捏住镜圈上下方。另一只手持圆嘴钳,钳住托叶梗下部向鼻侧扭腕,缩小间距,向颞侧扭腕,扩大间距。在鼻托间距调整好后,用
(一)标准调校
标准调校与配戴者的脸形不相关,目的是使镜架具备出厂时的标准尺寸。调整时遵循“由前往后”原则,即从镜圈向镜腿的顺序,因为对镜架前部所作的调整会直接影响镜架后部形态。对镜架进行标准调校的情况包括:镜架出厂前、镜架展示一段时间之后、割边完毕后、配戴镜架变形后的初始调整。调整过程为:
(1)调整镜架镜面角至170°~180°;
(2)调整双眼的镜圈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;
(3)调整镜腿外张角相等,约为90°~95°夹角;
(4)调整两侧镜腿的身腿倾角一致,即使两镜腿相互平行。使得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;
(5)调整双侧镜腿,并保持双侧镜腿弯点长、垂俯角、垂内角相等;
(6)在平面上调整镜腿的一致性,将镜架两镜腿张开倒置于水平面上,使两镜腿平行,弯曲部相等,两镜腿与水平面平行接触。翻转镜架后,两镜腿走末端与水平面接触;
(7)合拢镜腿,调整镜腿折叠后的均匀性,从后观察镜架,使两镜腿相互平行相叠,或者仅成极小夹角,相交点位于镜架中央且两侧角度相等;
(8)调整鼻托,使左右鼻托对称,高度、角度及上下位置适中;
(9)调整铰链螺丝紧张度,交替开合镜腿,既可保持镜腿张开又无开合阻力感。轻轻晃动镜架时,镜腿仍可保持原位。
(二)针对性调校
人的脸形各不相同,因人而异。针对性调校是要根据配戴者的脸形调整镜架,使其接近或达到理想配适。理想配适指镜架框面均匀地置于鼻子之上,镜腿松紧度适中,镜架重量均匀地分担在鼻梁及双侧耳部。戴上理想配适的镜架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配戴者戴镜的感觉。正确的镜架配适对提高视觉舒适度也很重要。另外,配戴眼镜时,眼镜的重量对鼻根部及耳部的压迫或摩擦都可以影响皮肤、皮下神经、淋巴管的功能。所以整形眼镜时应根据头面部形状设计镜架参数,尽可能减少对皮肤的压迫和神经的刺激。大多数现代镜片,验配时需考虑前倾角度和后顶点距离,所以在配镜过程中镜架的针对性调校就更显重要。镜架针对性整形的顺序和标准整形一样,也是自前向后。针对性调校步骤为:
1.水平调校 需要考虑镜片类型,单光镜片光学中心与瞳孔相对;双光镜两侧子片高度(距离下睑)应相等;渐变镜配镜十字应与瞳孔相对。经过标准整形的镜架不能保持水平说明配戴者的面部不对称,需要进行针对性整形。如左右镜片位置不等高,说明配戴者的两耳位置高低不一。右眼镜片较高,则需将右镜腿抬高,或者将左镜腿放低。反之亦然。不过整形时需注意对倾斜角的影响。
2.调整戴镜后前倾角 使双眼前倾角相等,约为8°~15°。从正面观察,左右镜片高度一致,而且笑的时候镜圈不与脸颊接触。如果触及脸颊,则应减小前倾角,或者整形金属镜架的鼻托以增大后顶点距离。配戴渐变镜时,前倾角范围在10°~20°之间,另外为获得最佳矫正视力,后顶点距离应尽量小,约为12~14mm,以不触及睫毛为限。
3.调整镜腿外张角 需要从配镜者正面观察眼镜是否左右偏移,从头上方观察两侧顶点距离是否相等;还需观察镜腿与头部颞侧的距离是否恰当。如果发现左眼镜片距鼻侧较近,则内收左侧镜腿,同样也可外展右侧镜腿。反之亦然。
4.调整镜腿侧弯 镜腿的侧弯应与配戴者头部形状相符,避免镜腿在双颞侧过松或过紧。
5.调整镜腿弯点长 使其与双侧耳尖的位置相符。
6.调整镜腿垂长的弯曲形态 使其与耳后轮廓及头部解剖弯曲一致。
(三)金属镜架调整
金属镜架调整的重点是鼻托和身腿倾斜角、外张角、镜腿弯点长和垂长弯曲形状的调整。金属眼镜架调整的难点是鼻托与鼻梁的相配,镜腿垂长部与耳朵、头部乳突骨的相配。
1.调整外张角时 一只手握镜腿调整钳作辅助钳,钳在镜圈面桩头处,另一只手握平圆钳作主钳,钳在镜腿侧桩头处,向外扭腕增大外张角,向里扭腕减小外张角。
2.调整身腿倾斜角时 一只手握整形钳,钳在镜圈面桩头处作辅助钳,另一只手握整形钳,钳在镜腿铰链前作主钳,向上扭腕,减小身腿倾斜角,向下扭腕,增大身腿倾斜角。
3.调整鼻托间距时 一只手持镜架,拇指与食指分别捏住镜圈上下方。另一只手持圆嘴钳,钳住托叶梗下部向鼻侧扭腕,缩小间距,向颞侧扭腕,扩大间距。在鼻托间距调整好后,用
上一篇:关于调校眼镜架,正确的方法在这里
下一篇:戴眼镜不舒服怎么调整?
相关推荐